美SEC開始對加密財庫公司下手,DAT敘事還繼續嗎?
10-02 , 15:16 /

9 月 24 日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與金融業監理局(Finra)共同宣布,將對 200 餘家曾宣布加密財庫計畫的上市公司展開調查,理由是這些公司在發布相關消息前夕普遍出現了「異常股價波動」。


自 MicroStrategy 率先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以來,「加密財庫」(Crypto Treasury)成為美股市場一項轟動性的「金融煉金術」—Bitmine、SharpLink 等新貴股價曾因類似操作暴漲數十倍。根據 Architect Partners 發布的數據,2025 年以來已有 212 家新公司 宣布將籌集約 1,020 億美元 用於購買 BTC、ETH 等主流加密資產。


然而,這場資本狂歡在推高價格的同時,也引發了廣泛質疑。 MSTR 的 mNAV(市值與帳面資產淨值之比)一個月內從 1.6 跌至 1.2,而前二十家加密財庫公司的 mNAV 更有三分之二低於 1。有關資產泡沫、內線交易等質疑聲層出不窮,當下這一新型資產配置潮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。



加密財庫公司的飛輪是如何運作的


財庫公司的融資飛輪建立在 mNAV機制上,其本質是一種反身性的飛輪邏輯,讓財庫公司在牛市裡擁有看似「無限子彈」的能力。 mNAV 指的是市場淨資產價值比,計算方式是企業市值(P)相對於其每股淨資產(NAV)的倍數。在財庫策略公司脈絡下,NAV 則指的是其所持有的數位資產價值。


當股價 P 高於每股淨資產 NAV(即 mNAV > 1)時,公司就能持續募資,把募集資金再投入數位資產。每次增發買入都會推高每股持股和帳面價值,進一步強化市場對公司敘事的信心,推動股價走高。於是,一個閉環的正回饋飛輪開始轉動:mNAV 上行 → 增發融資 → 買進數位資產 → 每股持股增厚 → 市場信心增強 → 股價再升。正是憑藉著這種機制,MicroStrategy 能夠在過去幾年中能夠持續融資買入比特幣而不嚴重稀釋股份。


一旦股價和流動性被推到夠高,公司就能解鎖一整套機構資金的入場機制:可以發行債務、可轉債、優先股等融資工具,把市場上的敘事變現為帳面上的資產,再反過來推高股價,形成飛輪。這場遊戲的本質,是股價、故事與資本結構之間的複雜共振。


然而,mNAV 是一把雙面刃。溢價可以代表市場的高度信任,也可能只是投機炒作。一旦 mNAV 收斂到 1 或跌破 1,市場從「增厚邏輯」切換為「稀釋邏輯」。如果此時代幣本身價格下跌,飛輪就會從正向轉動轉為負回饋循環,造成市值和信心的雙殺。此外,財庫策略公司的融資也建立在 mNAV 的溢價飛輪上,當 mNAV 長期處於折價狀態,增發空間將被封鎖,本就處於業務停滯或瀕臨退市的中小盤殼公司的業務將被全部推翻,建立的飛輪效應也將瞬間崩塌。理論上,當 mNAV < 1 時,公司更合理的選擇是賣出持倉回購股票,以恢復平衡,但也不應以偏概全,折價公司也可能代表價值被低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