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talik新文:暢想Web3終景,「開源可驗證」將成為技術標配
10-02 , 15:17 /



這一趨勢始於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——數千年來,人們依靠口耳相傳、紙筆記錄完成的私密對話,如今已轉移到數位基礎設施上進行。隨後,數位金融應運而生,既包括加密貨幣金融,也涵蓋傳統金融本身的數位轉型。再到後來,數位科技滲透至健康領域:借助智慧型手機、個人健康追蹤手錶,以及從消費行為推斷出的數據,各類與我們身體相關的資訊正透過電腦及電腦網路處理。在未來二十年裡,我預期這一趨勢將席捲更多領域,包括各類政府事務(最終甚至可能延伸至選舉環節)、對公共環境中物理與生物指標及潛在威脅的監測,而最終,透過腦機介面技術,數位技術甚至可能觸及我們人類自身的思維層面。


我認為這些趨勢不可避免:其帶來的益處過於巨大,且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,拒絕這些技術的文明首先會喪失競爭力,進而向接納這些技術的文明讓出主權。然而,除了帶來強大益處外,這些技術也深刻影響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權力格局。


能從新一波科技浪潮中獲益最多的文明,並非科技的「消費方」,而是科技的「生產者」。針對封閉平台與介面所設計的、由中央統籌的平等存取項目,充其量只能實現其中一小部分價值,且在預設的「常規」場景之外往往失效。此外,在未來的科技圖景中,我們對科技的信任度將大幅提升。一旦這種信任被打破(例如出現後門程序、安全漏洞),就會引發嚴重問題。即便只是存在信任被打破的「可能性」,也會迫使人們退回到本質上具有排他性的社會信任模式——即「這件東西是由我信任的人打造的嗎?」。這種情況會在技術棧的各個層面催生連鎖反應:所謂「主導者」,就是那些能定義「特殊狀況」的主體。


要規避這些問題,技術堆疊中的各類技術-包括軟體、硬體及生物領域技術-需具備兩個相互關聯的核心特性:真正的開放性(即開源,包括免費授權)與可驗證性(理想情況下,終端使用者應能直接進行驗證)。



網路即現實生活。我們希望它成為烏托邦,而不是反烏托邦。


健康領域中開放性與可驗證性的重要性


新冠疫情期間,技術生產手段獲取不平等所帶來的後果暴露無遺。疫苗僅在少數國家生產,這導致不同國家獲得疫苗的時間存在巨大差距:富裕國家在 2021 年就獲得了高品質疫苗,而其他國家直到 2022 年或 2023 年才拿到品質較低的疫苗。儘管當時有多項舉措試圖保障疫苗的平等獲取,但由於疫苗生產依賴資本密集的專有製造流程,且這類流程僅能在少數地區開展,這些舉措的效果十分有限。